上方廣告

上方連結組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曝光模式之亂談

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買單眼相機前, 常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說, 玩單眼如果不會測光, 那麼拍出來的照片會比全自動的 DC 還慘。所以在搞不懂 SMAP 等模式中不斷的猶豫舉足不前,後來朋友給了我一劑解藥 : 先不要管那些東西, 反正切到 P 模式或 auto, 其它的就跟 DC 沒什麼差別了。有了這句保證後,就開始掉進了一連串錢井深的無底洞中 ...... 。

但從那之後,我就一直覺得 Auto 或 P 模式是剛入門菜鳥在用的曝光模式。所以在 D5000 的那個年代,讀完了 DSLR 數位單眼相機聖經 這本書後。對這些曝光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忽然間感覺自己功力大增,再也不是那個拿了一台 DSLR 在外面招搖撞騙的紙老虎了。於是 A 模式幾乎就常駐在我的曝光模式之中。反正光圈調到最大就可以拍到很酷的散景( 這可是 DC 拍不出來的, 專業吧!! ),如果快門太長的話就調高 ISO。不但夠簡單,也可以避免被人瞄到自己拿著一台單眼結果從頭 Auto 拍到尾的那種尷尬場面。

其實這樣應該就能混的不錯了,只要再瞭解一點測光模式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一直到前陣子換了一台 D700, 鏡頭換了一顆 24-70 F2.8 後,一樣的套路出去打,但回家整理照片的時候就發現:失敗的照片變多了 !

所謂失敗的照片,並不是指換了 D700 後曝光變得不正確,而是指發現手震的照片變多了不少。當然我可以回頭反省自己是不是咖啡喝太多所以手抖的很厲害,人體三腳架的基本功夫練得不夠紮實,或者過度依賴防手震功能等等。回過頭再檢視這些失敗的照片,其實在縮圖下手震看起來並不明顯,但用大螢幕或放大到 100% 來看後就會發現手震的痕跡。拍照的當時可能並不會注意到,但震了就是震了,再怎麼樣都很難救得回來。

以下面這張照片為例,在這樣的縮圖下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開啟 EXIF 仔細看,快門值已達 1/3 秒,焦段70mm, 開啟原始大小就不難發現其實已經手震了,相當可惜,現在也沒辦法再回峇里島補拍了。
DSC_0425

之所以會手震,其實有點概念的人大多知道是沒保持在安全快門值(1/焦段 秒)。如果練得穩一點應該還可以再讓快門慢一點來爭取多一點的曝光時間。那怎麼會換了 D700 後這個問題才浮現出來呢 ? 其實不是 D700 本身的問題,而是在使用 D5000 時最常用的鏡頭 16-85mm 有著效果很不錯的 VR 功能,  而 24-70mm F2.8 這顆鏡頭本身並沒有防手震。一般開光圈先決時等於我們讓相機自己決定快門值,假設我們使用焦段在 60mm, 固定光圈值為 F8 時, 相機測得快門值為 1/30 秒。這種情況在有防手震加持的鏡頭下是相當安全的 (二級防手震加持 60mm 的安全快門可以到 1/15 秒)。所以被慣壞後容易養成開 A 模式忽略安全快門值的習慣。而在沒有防手震鏡頭時在同樣條件的情況下則結果可能會變成輕微的手震現象。但在相機那小小3吋的 LCD 上, 除非很有空每張照片按下快門後都放大到 100% 來檢視是否有合焦或手震的現象,不然這張照片極有可能變成回家後的遺憾 ......。

所以現在知道了,在每次按下快門前都要記得注意目前的焦段和安全快門值。未達安全快門值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可以調高 ISO 來增加照片曝光度,一切聽起來很 OK,但並不是這樣就足夠的,還有天殺的測光模式問題。什麼時候要開矩陣測光,什麼時候要開中央重點測光,什麼時候要開點測光,接下來還有是否逆光拍攝和測光對象的顏色反射率的問題。簡單來說只要拍攝角度一換,拍攝主題變更,甚至變更對焦點都有可能讓測得的 EV 值改變,也就是當我持續使用 A 模式時,三不五時就得注意一下曝光效果和安全快門值。那既然除了光圈值之外幾乎什麼都要注意了。那麼何不乾脆考慮使用 M 模式來拍攝好了 ?

仔細比較一下, A 模式和 M 模式到底誰比較方便 ? A 模式可以讓相機幫你決定快門值,但不保證在安全快門值內。但要多注意測光模式;M 模式必須要注意快門值 (那就順便維持在安全快門值內吧 ),曝光結果 (需要好一點的心算技巧來腦內換算一下所需的光圈/快門/ISO 所影響的曝光級數)。所以下一個不太有道理的結論 : 兩者要關心的項目其實半斤八兩。

為何不太有道理 ? 其實只是因為人算不如電腦算,兩者計算曝光級數的速度實在差很多。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會選擇讓電腦完成這部份的工作。而人腦用來決定測光模式( 3選1, 比起計算一堆數字再怎麼樣都輕鬆多了)。所以結論會變成在沒有 VR 的鏡頭下, 請多注意安全快門值 ? 打了這麼多字其實也只是在同一個問題中打轉而已 ?

那換個角度來說, 沒有 VR 的鏡頭是不是使用快門先決模式就能有效解決安全快門的問題 ? 感覺上這似乎又不太對我的胃。原因很簡單,光圈的大小會影響成像的銳利度和景深。尤其是景深問題,基本上就能算是整個構圖的重要環節之一。為了正確的曝光和安全快門而影響構圖 ? 似乎又不太理智。在經驗上,除非是要強調速度感或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來呈現的時候 ( 如瀑布、夜景) 我才會使用 S 模式。

以上論述,其實都是在拍攝環境條件排除在外的條件下的推論。但如果加入環境因素呢 ? 那就會發現不同的環境條件很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例如在戶外的出遊照,可能沒走幾步就是完全不同的測光值(太陽下、樹蔭下、逆光、忽然一朵飄過的烏雲),使用 M 模式很可能讓老婆已經走到前方50公尺後我才調到目前環境應有的測光值。但如果是在室內的場合中,室內燈光通常很固定,那麼調整好一次後其實就可以一直拍下去,最多微調一下就 OK 了,不用再一直關注什麼測光模式和什麼顏色反射率會影響測光結果等問題了。

如果室內掛上閃燈呢 ? 那麼似乎 M 模式更簡單一些。先調整光圈到自己想要的景深, 調整快門在 1/200 - 1/250 (很安全的快門吧),ISO 調到 200 左右。重點來了,買一顆支援 TTL 的閃燈,開 TTL 模式,然後快門一直按就 OK 了 XD !! 如果覺得太亮或太暗,再自行微調閃光燈的出力即可。真是比 Auto 還無腦的大絕招呀 XD,不過閃燈打的方向和角度是一定要注意就是了,像我的副廠閃光燈似乎就不知道我現在是打跳燈還是直閃,當然也不會知道我有沒有裝柔光罩。

寫了這麼多,其實只是一些經驗和心得。重點只在兩個:
1. M 模式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專家或職業模式,不用這麼敬而遠之。
2. 在不同的時機搭配正確的模式,就可以有效的提昇拍攝的速度和效果 !

報告完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